2025最新|台灣人到越南你要知道的文化差異與生活習慣
👉 2025最新|出國前必看!台灣人到越南旅遊或生活,這些文化差異不注意會鬧笑話!
👀為什麼台灣人到越南會感受到文化衝擊?
-
越南與台灣雖同在亞洲,但生活習慣、語言和禮儀卻有不少差別?
語言差異
越南語屬於聲調語言,共有六個聲調,即使是同一個字,聲調不同意思也可能完全不一樣,對台灣人來說學習上會比較有挑戰。
在稱謂上,越南人特別注重輩分和關係,會根據對象使用不同的代詞。
像是「anh」(哥哥)、「chị」(姐姐)、「cô」(姑姑/阿姨)等,這和中文的「你」一字通用有很大的不同。
飲食差異
越南的飲食文化深受法國殖民影響,口味上融合了酸、甜、辣、鹹等多元風味,像是著名的越南河粉、法國麵包和春捲等。
用餐時,越南人習慣使用筷子和湯匙,並共享桌菜。
在餐桌禮儀上,長輩通常會先動筷,年輕人則會等到長輩允許後才開始用餐,以示尊敬。
簡易社交禮儀
在越南旅遊或與越南人交流時,了解一些禁忌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。
例如,摸別人的頭被認為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,因為頭在越南文化中被視為神聖的部位。
另外,送禮時要避免贈送黑色的物品,因為在越南文化中黑色與不幸和哀傷有關。 -
用餐禮儀
台灣的用餐文化自由且多元。
在一般家庭或餐廳,通常沒有太多嚴格的規矩,大家習慣使用筷子和湯匙,可以自由夾取想吃的菜,也不太忌諱共食。
餐桌上,長輩通常會先動筷,但氣氛輕鬆,沒有太多繁文縟節。
越南的用餐禮儀則更加注重輩分和階級。
用餐時,長輩通常會坐在主位,並在他們動筷後,晚輩才能開始用餐,這是一種表達尊重的常見方式。
此外,在越南,河粉、春捲等在地美食都相當受歡迎,而他們在用餐時也喜歡一起分享。 -
交通習慣
台灣的交通環境相對發達,大眾運輸便利,捷運、公車和火車網絡完善。在城市中,汽機車會禮讓行人,交通規則也相對明確。越南的交通則以機車為主要工具,街頭隨處可見車水馬龍的機車車潮。
在越南旅遊時,你會發現交通習慣較為隨性,機車穿梭於大街小巷,喇叭聲此起彼落。
過馬路時,通常要抓準時機,慢慢走過去讓機車閃避,這和台灣完全不同,是需要習慣的越南文化差異。 -
稱呼方式
台灣稱呼方式比較直接,我們通常會稱呼朋友「你」,對長輩則使用「您」或直呼職稱。當遇到不認識的人時,習慣以「先生」或「小姐」稱呼。越南的稱呼方式則非常講究,會根據對方年齡、性別和關係來決定。
例如,對比自己年長的男性會稱「anh」(哥),女性則稱「chị」(姐),對長輩稱「cô」(阿姨)或「chú」(叔叔)。
如果稱謂不對,可能會顯得不夠尊重,因此在與越南朋友交流時,學習這些越南稱謂會非常有幫助。 -
先理解文化差異,就能更快融入當地
生活習慣差異|日常中最容易踩雷的地方
吃飯文化差很大
-
越南常見共食文化 vs 台灣習慣各點各的
越南,吃飯是一件很熱鬧的事。
一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,會點好幾道菜,像烤肉、火鍋、海鮮、春捲等,擺滿一整桌。
每個人用自己的碗筷,夾取想吃的菜,這樣大家就能品嚐到多種不同口味的菜餚,也能邊吃邊聊天,拉近彼此的距離。
越南共食文化的核心是「分享」。他們認為食物不只是填飽肚子,更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樑。
這讓用餐體驗變得更加溫馨、有趣,充滿人情味。
台灣相較之下的用餐習慣則比較注重個人選擇。
大家在餐廳各自點一份主餐,像便當、牛肉麵、義大利麵等,即使是和朋友聚餐,也常常是各付各的,這樣比較方便,也避免了算錢的麻煩。這種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吃到自己喜歡的餐點,特別適合台灣人追求效率和個人獨立的特質。 -
越南餐桌上常有魚露、香草。
越南料理的風味之所以獨特,主要就是因為魚露和新鮮香草這兩大靈魂角色!
這兩者不僅是調味品,更是越南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元素,賦予料理強烈的越南風味。
魚露 (Nước Mắm)
魚露是越南料理的精髓,幾乎每道菜都會用到。它是一種由新鮮小魚和鹽經過長時間發酵而成的醬汁,顏色從金黃到深褐色都有,味道非常鹹,但卻帶有獨特的甘醇鮮味。越南人會將魚露稀釋後,加入檸檬汁、糖、辣椒、蒜頭等調味料,做成多種沾醬。例如,吃越南春捲或越南米線時,那酸甜鹹辣的沾醬就是用魚露調製的,能讓清爽的菜色變得更有層次感。新鮮香草 (Rau Thơm)
在越南的餐桌上,總會看到一大籃翠綠的香草,種類非常多樣。
例如豆芽菜、九層塔、越南香菜(或稱魚腥草)、薄荷、紫蘇、刺芹、香蕉花絲、水含羞草、萵苣等,以及一些當地特有的野菜。
這些香草不僅是用來裝飾,更是用餐時的重要配角。
越南人習慣將香草直接放進河粉裡,或是用來包裹春捲、配著烤肉吃,為菜餚增添清新、解膩的香氣,也平衡了魚露的鹹味。 - 小提醒:不要隨意把筷子插在飯碗上,這點就跟台灣的習俗一樣
獨特的交通景象
-
機車王國:越南人幾乎人人騎車
越南的交通與台灣最大的不同,就是機車數量驚人,而且紅綠燈雖然有,但駕駛人普遍遵守程度不高。
你會看到機車騎士們像魚群一樣,彼此協調、穿梭在車陣中,沒有固定的車道,喇叭聲此起彼落,這在台灣人眼中看來或許是交通亂象,但對他們來說卻是日常。 -
紅綠燈雖然有,但遵守程度不如台灣
對觀光客來說,在越南過馬路絕對是一大挑戰。這裡的車流幾乎不間斷,也很少會禮讓行人,想靠等紅燈過馬路可能會等到天荒地老。 - 台灣人過馬路要小心,建議跟著人群走
到越南旅遊,你一定會被眼前浩浩蕩蕩的機車車流給震撼!這個國家被稱為機車王國一點也不為過,無論在城市或鄉村,機車都是人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,展現出獨特的越南交通文化。
✨行人安全過馬路攻略✨
-
穩住腳步慢慢走:不要在馬路上突然奔跑或停頓,這會讓騎士們難以判斷你的動向。試著以穩定、緩慢的步伐往前走,他們會自己繞過你。
-
跟著當地人走:如果你真的沒把握,最好的方法就是觀察當地的越南人,找個時機跟著他們一起走,感受他們的過馬路節奏。
-
舉手示意:有些時候,輕輕舉起手,能讓騎士們更清楚地知道你要過馬路,他們通常會放慢速度或調整方向。
-
總之,在越南自由行時,務必隨時注意交通安全。雖然看起來混亂,但只要掌握訣竅,你也能輕鬆穿梭在繁忙的街頭,體驗獨一無二的越南生活習慣。
台灣人到越南生活的實用建議
保持彈性心態
-
不要急著比較「台灣比較好」
在探討越南和台灣的差異時,我們不急著去評斷「哪邊比較好」,而是帶著一顆開放的心,多觀察、多詢問。
這樣不僅能更快適應,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彼此的文化。 -
多觀察、多詢問,會更容易適應
🇻🇳簡單越南語實戰教學🇹🇼
-
「Xin chào」(發音:新喬)你好
這是最基本的問候語,無論是遇到當地人或走進店家,都可以說這句。 -
「Cảm ơn」 (發音:感恩)謝謝
這句是萬用句,收到幫助、買完東西時都可以用。 -
「Không có gì」(發音:空溝蟻)不客氣
當別人對你說謝謝時,可以這樣回答。 -
「Bao nhiêu?」(發音:包牛)多少錢?
買東西或搭車時最實用的問題,搭配手勢就能輕鬆殺價或確認價格。 -
「Một, hai, ba」(發音:麼、嗨、吧)一、二、三。
學會這幾個數字,在買東西或點餐時會非常有幫助。 -
「Một cái, hai cái」(發音:麼蓋、嗨蓋)一個、兩個。
-
讓當地人會覺得你尊重他們文化
理解並尊重越南文化的細微之處,是建立良好關係的關鍵。當你多觀察、多學習,你會發現當地人會更熱情地回應你。
多交朋友,少踩地雷
-
跟當地朋友聊天能學到更多隱藏版習俗
在與當地朋友聊天的過程中,我們不僅能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,更能從中發掘出許多書本上找不到的「隱藏版習俗」。
對於想了解台灣和越南文化差異的人來說,這是一個絕佳的途徑。透過這種方式,我們能更貼近當地人的生活,同時有效避免因文化誤會而造成的尷尬。 -
了解這些差異,能幫助我們在與越南朋友或台灣朋友交流時更順利。
例如,在越南,不要隨意摸別人的頭,特別是小孩,因為這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。
總之,無論是在台灣還是越南,透過與當地朋友的深度交流,你都能發現更多有趣的隱藏版習俗,並真正融入當地文化。
結語|台灣人到越南,只要懂文化差異就能玩得更自在
-
常見文化差異
語言、飲食、交通、社交禮儀。 -
尊重與理解:深度體驗越南的關鍵
「入境隨俗」是深度體驗越南文化的關鍵。
在旅途中,如果能尊重當地風俗,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。
不僅能避免尷尬,更能建立真誠的友誼,獲得更深度的文化交流。 -
越南不只是旅遊天堂,也是值得深度體驗的國度
越南不僅有美麗的風景和豐富的歷史,也是一個值得深度體驗的國度。
除了體驗越南夜市、探索古蹟與美麗的海岸線。
你也可以走訪小巷,品嚐道地的越南河粉、越南咖啡,與當地人互動,感受越南生活的熱情與純樸。
如有任何疑問或需要協助,歡迎透過以下方式聯繫我們:
- 台灣客服|LINE 專人服務加入LINE ID:@lanytrip(記得加上 @)。
提供中文即時回覆,協助您順利出發! - 越南當地客服|WhatsApp 聯絡
入境越南後,客服人員主要使用 WhatsApp 溝通。
建議您出發前 先行下載並註冊 WhatsApp,以便順利聯繫。
立即探索
👇🏼【越南簽證大補帖】👇🏼
入境越南好簡單
馬上出發
👇🏼【越南最舒服臥鋪巴士】👇🏼
你的專屬任意門HK Buslines